口语诗批判
2018-09-29 10:28:34
  • 0
  • 0
  • 9
  • 0

最近,曹谁和伊沙吵起来了。曹谁首先开炮:中国新诗99%是垃圾,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。伊沙反轰一炮:口语诗是世界潮流,他(曹谁)这种土鳖根本不该入诗歌这一行。两人像骂街大妈一样,不挂颜面,市侩气百分,火药味十足,扎开马步,你轰一炮,我轰一炮,轰得不亦热乎!

当然,炮轰的根子还在口语诗上。

口语诗是垃圾吗?口语诗是潮流吗?两种观点都未免失之偏颇。

当今诗坛,口语诗和抒情诗,应该是门徒最为众多的两个流派。抒情诗派没有带头大哥,门徒们散落稀拉,各自为营。口语诗派,伊沙则是振臂一呼喽啰云集的大佬。伊沙曹谁一开轰,局势立马倾斜,亦在预料之中。

在某种意义而言,口语诗是对学院诗的反叛,是对晦涩深奥式写作的抗议。口语诗接地气,通俗易懂,便于传播,是所有诗歌写作中最为大众化的一种。它把只属于少数人专利的诗歌写作解救出来,交还给大众,让大众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。这可能是口语诗门徒众多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
口语诗写作随心、随性、随时、随地,较大限度地解除了诗歌写作的桎梏。一个新鲜的意象,一句锋利的批判,一个新奇的比喻,某个真实的社会场景(这一点和元现实主义的观点很相符),都可以成为口语诗的素材。灵感来了,随手写下来;一个奇怪的场景,随手记下来;一个有趣的念头,随口说出来。口语诗可长可短,平仄随意,信手拈来,在语调上一般能较好地保持周瑟瑟所说的一致性。

口语诗写作,初学者不需要多深厚的文学阅读积累,不需要去读卡夫卡、去读博尔赫斯、去读艾略特、去读乔伊斯、去读托尔斯泰、去读鲁迅、去读莫言、去读北岛于坚,读几首口语诗,基本就可以上手了。只要你有一颗敏感的心,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,一双敏锐的眼睛,以及对语言的天然把握,你就能写出不错的口语诗。

一寸长,一寸短,口语诗也有它的硬伤。

口语诗容易写成口水诗。这应该是口语写作的一个先天病症,几乎所有口语诗写作者都有不少口水诗,伊沙沈浩波等大牌也不例外。这可能是曹谁炮轰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的主要原因吧。

口语诗缺乏深度。口语诗一般是随性而作,一个意象,一个比喻,一个社会场景,都能成为一首口语诗。口语诗这种随性,自然就限制了它所能达到的深度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,口语诗就不能揭露人性的阴暗面。

口语诗缺乏厚重。口语诗轻捷明快,失于轻飘,缺乏历史和情感厚重之感。口语诗便于短兵相接、速战速决,失于持久积淀、深厚钝重。当然,口语长诗,以及写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体验,应该可以弥补这一不足。

海子的诗,应该是抒情诗写作的短暂高潮。伊沙则是口语诗的积极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。伊沙很多口语诗写成了口水诗,但他的一些诗作和他对口语诗的贡献,已经奠定了他当代诗人的地位,不是一言两语所能抹杀。

伊沙在某些方面颇受诟病。梅老邪对伊沙的批判颇有见地:他(伊沙)既不学无术,又不知羞耻,该承担的责任不敢承担,不该做的事一件没拉下名不符实却热衷沽名钓誉,又靠着虚名头衔行骗于江湖。伊沙肯定是写不出好诗也选不出好诗的。因为他一动笔就就朝着伟大朝着经典方向去的,他太想写出牛逼的诗太想选出牛逼的诗,一个妄想症晚期患者就成一个假神经病。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假神经病呢,因为他看到过很多真神经病怎样旷世骇俗的。而恰恰相反的是,一个真的神经病,根本就不会想到要把作品写好、写新、写出牛逼的境界来,更不会想他的诗卖给哪个读者群值多少钱,让多少人膜拜,能泡到多少文艺妞。他永远不会写出好东西,也永远不会选出好东西。除非他是一个真的神经病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